上午八时许,瑞古,日军第十六方面军司令部。
司令官多田骏此时已经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
距离瑞古不到三十里的东岸防线被远征军一夜之间凿得千疮百孔,整条防线彻底崩溃,远征军已经成功登陆东岸,并且站稳了脚跟,过江部队已经超过了师级单位,江面上已经拉起了十几条钢索,眼见他们的大部队随时都有可能全面过江。
可怜这一切都是在自己提前预知的情况下发生的,明知道远征军意图在此空降登陆,二十二师团整整一个师团在此埋伏,重兵、重炮,甚至是还特意从司令部求来一批德国援助的导弹,就这样的防护措施,还是被蒋浩然一举凿穿了防线。
而且,几百架直升机疯狂肆虐,联合地面部队穷追猛打,不但让二十二师团折损过半,两个野炮联队几乎被他们摧毁殆尽,五个导弹发射架全部被摧毁。
最气人的是,司令部所有的电台全部瘫痪,发不出一条命令,也收不到前方任何消息。紧急抽调八莫第十师团增援的命令,只能通过骑兵来完成,但到现在都还没有收到回应,命令是否送达都无法知道。
但最恐怖的,也是多田骏最担心的,腊戍的安倍联队和井口联队,从昨天傍晚时就失去了联络,至今没有任何消息。
虽然他精心给蒋浩然的空降旅布下了一个他自认为天衣无缝的陷阱,以两个步兵联队、一个坦克联队、一个野炮联队和一万余缅伪军的绝对优势兵力,对付几千远征军,按道理是绰绰有余,但东岸的失利,让多田骏心里没有一点底气,蒋浩然表现出来的恐怖已经彻底摧毁了他的信心。
十六军参谋长名仓智急匆匆地走进指挥部,终于带来了第十师团的消息,骑兵已经成功将命令送达,第十师团最迟下午一时许就可以抵达瑞古,而且,八莫并没有遭到电子干扰,东岸失守的消息已经成功发给南方军司令部,随同发出的还有航空兵支援的请求。
多田骏总算是得到了一点安慰,只要第十师团能如期到位,航空兵能夺回制空权,压制住蒋浩然的直升机攻击,皇军夺回东岸防线,将远征军过江部队歼灭还能成为可能,局势就还能控制。
但好消息并没有继续下去,骑兵带回来了井口联队和安倍联队的消息,南北夹击的两支队伍均以失败告终,并且是以伤亡过半的代价失败告终,尤其是安倍联队,这支多田骏寄予厚望的联队,更是连建制都打残了。
盛怒之下的多田骏,连扇了报信骑兵几记响亮的耳光,随即像一滩烂泥似的瘫坐在椅子上,一脸刷白浑身发抖,让整个指挥部瞬间如同幽冥地狱,阴森而寒冷。
但噩梦并没有就此结束,多田骏还没有缓过气来,腊戍西面伏击的小板大队大队长灰头土脸跌跌撞撞冲进指挥部报告,就在三个小时前,协同伏击的昂山缅甸独立军突然反水,对小板大队发起突然袭击,小板大队仓皇应战,但以一敌十的兵力悬殊,让小板大队终究迎来一败,小板中佐带着一百余人逃回了瑞古。
噩耗传来,多田骏连坐都坐不稳了,直接从椅子上一屁股滑落到地上,参谋长名仓智和一众将领将他扶起来,但多田骏失心疯地推开众人,跪倒在天皇画像前,哭得哪个叫凄惨,简直让人怀疑,他就是那十八层地狱里,被下油锅、被剥皮锯开的厉鬼。
在岛军眼里,多田骏一向是知识渊博、足智多谋、坚毅不屈的,战术和战略眼光是皇军将领里首屈一指的,甚至盖过了冈村宁次,其“仿效蒙元灭宋”战略,更是得到了日军中上层军官的一致推崇。
更为难得的是,他征战中国战场,曾为皇军立下过“赫赫战功”,虽然在武汉战场他在蒋浩然手里损兵折将,但相对于冈村宁次、阿南惟几来说,他多田骏简直是战神,因为只有他在蒋浩然手里打下了南昌,为皇军开疆拓土,是唯一能和蒋浩然抗衡的指挥官,这也是为什么日军高层在时隔一年多的时间里,将多田骏从一个终身监禁的囚犯,再次提拔重用的根本原因。
但他此时的表现,实在是让在场的军官大跌眼镜,这实在有损皇军的威严。
但恐怕没有人想到,令多田骏痛心疾首的还不是眼前失利,而是绝望,对眼前的战事绝望、对皇军的出路绝望、对帝国的未来走向绝望。
精心布置的这个局,投入两个师团之多,重炮、战车、最先进的导弹齐备,但偏偏自己还是失败了,而且败得匪夷所思、败得无力还手。
他深知,不论自己怎么努力,自己终究不是蒋浩然的对手,甚至大日本帝国都终将不是蒋浩然的对手,眼前的战争局势已经明显对皇军不利,而不可战胜的蒋浩然,在英米国家的援助下正如日中天的发展壮大,今日一败,是缅甸战败的开始、是东南亚战败的开始、也是皇军走向末路的开始。
以蒋浩然的凶残、强势、对皇军的仇视、以及皇军在中国所种下的一切恶果,多田骏简直不敢想象帝国将遭致什么样的报复,太阳旗是否还能在帝国的领土上空飘扬。
但不管将来的结果怎么样,眼前该面对的还是得面对,一阵“失心疯”后,多田骏还是站起来了,将刚才不耻的表现,归咎于自己疼失皇军勇士的高度,而绝不是懦弱、胆怯,皇军是无可战胜的,眼前的失利,对皇军来说只是磨难,天照大神的子民是绝不会屈服的。
一番叫嚣,不但挽回了自己的颜面,还鼓动得指挥部里一众参谋将领血性爆棚,“复仇”、“必胜”的口号喊的声嘶力竭。
眼前东岸防线虽然失守,但随着第十师团和航空兵的相继到来,多田骏相信战役能得到根本的扭转,皇军一定能将远征军赶到伊诺瓦底江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