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7日,苏联在苏德边境集结三百万大军,兵分三路,突然大举进攻德国,在德军背后狠狠地刺上了一刀。
战争到了这里,开始接近历史的轨迹,历史上,苏德开战的时间是1941年6月22日,时间只比现在相差15天。
不过,战争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历史上,希特勒在取得对法国的战争胜利后,进攻苏联的议案就被提上日程。
希特勒进攻苏联的想法由来已久。早在20年代,他在自传《我的奋斗》一书中他清楚表示德国人民必须追求所谓的"生存空间"-亦即土地和原料,而这个生存空间应该能在东欧找到。纳粹的政策指定了,苏联和其他斯拉夫民族的人应该加以杀害、驱逐出境、或奴役之,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都属于下等民族,而那些土地应该让给德国人民居住。计划中这些地区的都市人口会经由饥荒加以彻底灭绝,以剩余的农产品养活德国人,并改由德国人居住。
所以,德军在攻陷英伦三岛无望的情况下,转为进攻苏联,在1941年4月22日启动了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行动计划,兵分三路进攻苏联,但到了这里,历史再次发生戏剧性的改变,变成了苏联进攻德国。
不得不说,这又是蒋浩然带来的蝴蝶效应,历史上,日军奇袭珍珠港后,米国的太平洋舰队战斗力尚存,至少保证本土安全没有问题,但现在太平洋舰队全军覆没,这在很大程度上让德军看到了,能轻松拿下英伦三岛的希望。
德国人不怕英法国家、不怕苏联,但对于米国,他们却不得不心存畏惧,米国的战争潜力实在是太强了,等他们的战争机器完全启动,要想收拾他们,绝对比英国、苏联阻力大得多,所以,德国人将全部的精力放在了进攻英国上,只有在米国还无暇他顾的时候,打下英国,将米国完全孤立,整个欧洲大陆连铁板一块,就算是米国的战争潜力完全爆发出来,也无力回天。
但德国人做梦都没有想到,苏联会在这个时候从他们身后狠狠地刺上一刀。
事实上,在这个时期,历史上一直有一个悬而未决的疑案,那就是,斯大林曾经计划在1941年抢先对德国发动毁灭性的军事进攻,从而一举称霸欧洲,计划名称为“大雷雨计划”。
斯大林并不认为红军的实力逊于德国,相反,他认为红军的素质至少不比德军差,而红军的规模又显著地强于德军。同时,从表面上来看,红军也确实比法西斯德国更强大,他们拥有更多的兵力、更多的坦克、飞机和大炮。
现在看来,斯大林的“大雷雨计划”是真实存在的,要不然,苏联不可能在几天的时间里就能向德军发起这么大规模的进攻,几百万大军兵分三路,大举进攻?没有长时间的准备、精密的部署,是完全不可能的。
这样一来,就说明斯大林在眼见德军横扫欧洲却迟迟按兵不动、呈观望状态是有预谋的,他等的就是德军和英军拼个你死我活,德军陷入西线战争无法自拔,然后在关键时刻,红军大举西进,与心怀感激的英法盟军在易北河的某个地方――如果幸运的话,就在莱茵河畔会师。如此一来,大半个欧洲将在苏联的控制之下。
不过,斯大林没有料到,英军会如此不济,在决战还没有到来、鱼死网破的局面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居然提出议和,这在很大程度上打乱了他的计划,因为,一旦英军真的投降,德军兵不刃血、元气未伤,又得到英军海军的强援,那他们成为欧洲霸主的地位就不可撼动了,而德军平定了西线之后,必定回头就会收拾苏联,这种局面是斯大林不愿意看到、也不敢看到的,所以,这也就解释了苏联此时进攻德军的根本原因。
英帕尔英军司令部里,蒋浩然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笑得前俯后仰眼泪都出来了,生生让史迪威、亚历山大等一众英军将领面面相窥、如坠云雾。
苏联主动向德军发起进攻,对于盟军来说的确是好消息,德军必定收缩兵力回援,这让各大战场的压力都骤然大减,尤其是英军,很有可能在眼前的困境中完全解脱出来,但这也不能成为蒋浩然笑成这个样子的原因呀?
“蒋将军,这事真的有这么好笑吗?”
蒋浩然笑声刚歇,亚历山大将军就紧忙问道。
“哈哈哈!”蒋浩然又笑得弯下了腰,两只手在空中连连摆动,好半天才回过神,道:“哈哈哈,这事本身不好笑,但我一想到斯大林被丘吉尔和罗斯福这一出祸水东引逼上梁山就忍不住笑。”
“祸水东引?孩子,你是说英国投降根本是个计策,其目的就是逼苏联动手?”史迪威急问道。
“不然你以为?”蒋浩然一歪脖子道。
“哦”史迪威张大着嘴巴,做恍然大悟状,随即连连点头,道:“说的没错,这就是一条祸水东引的计策,日前米英代表团的确曾入苏联洽谈联合抗击德军事宜,米英明确表示,只要苏联出兵,主动进攻德军,将给予苏联大量的武器物资支援,但苏联表示不愿意引火烧身,现在看到英国孤注一掷,苏联才不得不为自己前途考虑了。”
“对,肯定是这样子的,我日不落帝国是绝对不会向纳粹投降的!”亚历山大挥舞着手臂,狂呼道。
英国的投降论一出,让骄傲的亚历山大这个英国将军挫败无比,现在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几天以来萎靡的情绪一扫而空,脸上又恢复了骄傲自信的神情。
很快,蒋浩然的猜测就得到了认证,英国发来越洋电文,严令驻印英军严守印度西线,决不让德军有任何可乘之机,必要时可以对撤退的德军发起攻击。
电文里根本没有再提议和之事,却干脆、果敢地表明了抗战的立场,也有力地说明了蒋浩然的判断无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