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的要求无可厚非,以前他同日本贸易,完全被限制在长崎一地,而且每年还有一定的贸易限额。
大家都知道的,八代将军德川吉宗是个希望“克己复礼”,实现大同社会的人。他认为所有人男耕女织,商业保持在最小的范围、最低的限度即可。而且当年荷兰商船大量输入奢侈品,包括丝绸、染料、香药,甚至是孔雀、老虎、猩猩等宠物。
这种东西,对于小农社会的用处几乎为零,都是为了满足上层统治阶级以及豪商大贾私欲享乐的玩意儿罢了。所以当时德川吉宗就给长崎来了一重拳,进一步限制每年到港的荷兰商船数量。
而清国和朝鲜的商船,同样也大量的带走日本的贵重金属,尤其是白银和红铜。最后也被幕府给铁拳了。清国商船发三十六张牌照,朝鲜商船发十二张图书,限制对外进出口贸易的规模,减少贵金属的流出。
时过境迁,荷兰人的势力日益衰弱,在东亚的贸易份额也进一步降低。和英国竞争对清贸易根本竞争不过的,不如趁着自己对日本的环境相对熟悉,率先拓展对日贸易,增加荷兰在日本的贸易份额,以谋取利益。
所以荷兰人的使节赶到江户,拜见了井伊直弼以后,恭敬的请求井伊直弼同意荷兰效仿英美两国的例子,允许在横滨进行贸易,且不再设置任何的限制条件,任何商品都可以输入输出。
井伊直弼骨子里还是个“锁国人”,从他准备借了洋债然后武装自己,进而赖账就能看出来。他才不希望扩大对外贸易,然后满世界都是洋夷呢。
就是荷兰使节押过来的一百万有点香!
怎么办呢?
一百万我是很想要的,开国什么的又很烦,大家来开会吧,怎么一个处置办法。
其实对于问洋商借钱,一帮老中的想法和井伊直弼的想法真差不太多。我凭本事借的钱,我为什么要还?我都拿来买了几万条枪了,我还个得儿!
不过现在毕竟幕府刚被捶过,这不是传习队新军尚显单薄,还没有办法扛住带英的猛捶嘛。所以诸位老中还是比较规矩的,起码也要等传习队几万人的队伍拉起来了,才会有异心。
关于荷兰的洋款一事,大家也确实没有想到,凭幕府的面子,居然这么容易就弄来了一百万。就是荷兰的要求,怎么回复呢?
“殿下怎么想?”井伊直弼端坐在中间,询问一旁的外国奉行忠右卫门。
“允了他在横滨贸易,设置使节。”忠右卫门反正已经铁了心要给带英做狗了,做买办也比幕府便宜了反贼强。
既然如此,一个客也是接,两个客也是上,三个五个轮着来,未必有什么不一样咯。躺平了享受就是,反抗也未必反抗的过来。
“这般轻易许了他,总是不美。”井伊直弼摇头。
“明石侯呢?”见忠右卫门已经成了开国人,井伊直弼又望向松平齐宣。
“依我看啊,不如问他再借一百万,瞧他愿不愿意,愿意的话就许他横滨自由进出。”松平齐宣眼皮一挑,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此议甚妙!”井伊直弼立刻点头,保不齐这老小子心里也是这么想的。
反正眼下幕府被忠右卫门打开了借洋款的潘多拉魔盒以后,算是有点食髓知味的意思了,今天就能花明天的钱,爽呢。而且个人借钱,明天是要还的。可今天的幕府借钱,却是明天下一任老中要烦心还钱,那还不是使劲借。
“就以横滨关税做担保,问他借,先借二百万,不行就一百万。”水野忠精刚从大阪和京都押回来百万巨款,搞商人的钱,不搞白不搞。
“既然大家都认可,那便这么办!”
得,幕府算是走上了举债发展的路了,忠右卫门代表幕府召见了荷兰代表布洛霍夫,并向他提出了幕府的条件。布洛霍夫居然没有一星半点的迟疑,立刻表示了接受。
但是他们也有条件,前头蜂须贺齐裕不是向荷兰订购的三条蒸汽火轮船嘛,现在改为订购五到十条,先让荷兰巴达维亚殖民地的造船厂爽一爽,挣几个钱。反正幕府买回来也用的到,而且立刻就能用得上。
荷兰方面甚至可以随船派遣一定数量的船员,协助幕府的商船学校学生,以及横滨海军操练所的学生驾驶。
既然荷兰这么说了,忠右卫门也不客气,你直接给一条八百吨到一千吨的二手战舰算求。方便幕府海军直接跟船学习,把队伍给拉起来。
布洛霍夫只道江户川大人英明,然后命侍从直接摊开一张设计图。一条木壳三桅一百四十马力蒸汽纵帆船跃然于纸面。排水量七百二十吨,航速七到八节,装备有150磅青铜前装大炮一门,120磅青铜前装大炮一门,以及40磅副炮四门。剩下还有些零碎的武备,且不去提。
怎么样?算你两万磅,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船虽然不大,却是去年建造的新船,所有东西都是九九新,你幕府买回去,保准好使。咱们荷兰和幕府两百五十年的交情了,我还能坑你不成?
得,忠右卫门也不知道这个价格实在不实在,咱又不是造船出身。你就是把胜海舟和江川英敏找来,同样吨位的船,造价也千差万别的。
条约签就签吧,好赖又帮幕府要了一百万回来不是。虽然未必能见到现钱,可是蒸汽船总能见到实在的。有了现成的参考,幕府才能够好生模仿抄袭,建造自己的蒸汽船。
对了,如果幕府的横滨造船厂有仿制蒸汽船的需求,荷兰有很好的船用蒸汽机公司推荐,幕府尽管下订单,保准都是好货色,绝对不坑你。
要说荷兰人真是做得一手好生意,忠右卫门根本没有开口,他们已经举一反三,所有能够想到的都准备好了,就等忠右卫门出声。
也罢,买谁的都是一样买,将来买英国的肯定更多,也不差这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