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铠与李中堂在北京会谈的内容,由于有之前幕僚的谈判基础,双方的底线已经很清楚了,很快就达成了共识,事实上,为了达成这个共识,秦铠还是做出了重大的两步,在这里,他再次深刻体会了政治是妥协的艺术。
能够达成共识,双方都是基于一个共同的看法,满清的亲王权贵们把持国家权力中枢,这一点显然到了不得不要革新的地步,仔细看了看双方达成的备忘录,头发花白的李中堂定了定神,提笔龙飞凤舞的签下了名字。
在施行宪政这一问题上,李中堂自然是全力支持秦铠的提议,把满人亲贵从中枢赶出去,这与大清祖制无疑是背向而驰的,他岂会不明白,唯一彻底颠覆这所谓的大清祖制,才能让自己入主中枢的夙愿成为现实,至于现在小皇帝为什么肯听这位秦烈风一家之言,他才懒得去考虑这个问题。
重要的是,秦铠已经承诺,在施行新政后,将会成立内阁代替军机处成为主导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而他——李中堂,毫无疑问将是内阁首辅之一。
针对废除就机构,废除那保有两百多年所谓满缺、汉缺之分的官员任用制度,他更是万分认同,在他看来,这意味着淮军体系将来有着更多的晋升中枢的机会,只是,对于秦铠提出的裁撤六部,他建议暂缓施行。
而两人最大的分歧,还在于秦铠要求对落伍的淮军的逐步裁撤,这淮军从当初的勇营,现在已经是正儿八经的练军,李中堂自以为安身立命的资本,而这淮军之中,在直隶驻扎的的有近10余万,此外,在两江、湖广、陕西、广西多有淮军体系的高级军官统兵,而边境尚有大批淮军边兵。
之前。周馥和薛福成两人早就看出这协议中最大的难点就在于此,一旦李中堂入主中枢,到时候这直隶总督的位置,恐怕就不能继续坐了。最大的可能就是选择淮军体系内的大员继任,但是,这用兵几十万在京师周围,名义上是国家之兵,实则是他们体系内的军队。这显然对于这位秦大总督,乃至于其他内阁大佬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威胁。
不过,李中堂在权衡再三,在入阁和直隶总督见还是做出了他的选择,毕竟现在北京城的局面已经完全不一样的,秦铠借助现在督抚汉人的巨大优势,加上旗人内讧留下的权力真空,已然一举奠定了这大好局面,自己没有任何理由放弃入主中枢的机会。
所以讨价还价之后。淮军将在实行新政后进行大改制,直隶的淮军将裁撤到目前的4成,维持一支80个营规模的军队来拱卫海防,秦铠自然知道要裁撤庞大的淮军,绝无可能一步到位,既然取得了这么大成果,那也是非常不错了。
而李中堂对于这样的结果也是满意的,至于军队,太多庞大的淮军体系,一直来也是他背上的一个大包袱。为了让自己维护体系内官员的利益,又不得不继续背着这个包袱,淮军暮气沉沉,也是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
现在却有了另外一个机会。一旦实行新政后,朝堂上满人的位置空缺出来,自然可以安插自己的亲信……至于驻扎在其他各省的淮军,李中堂则同意按照各省督抚的意思进行精简,但是,这淮军官员的职务不可裁撤。
对于这老头死抱着着淮军集团的利益。秦铠早有所料,这是李中堂和其他督抚们的矛盾,自己才懒得插手,他立毫不犹豫的承诺在这一点上支持他,而投桃报李,李中堂也承诺在两广设立特区的问题上支持秦铠。
在他看来,两广现在俨然就是个小王国,那里的官员都被南洋体系把持着,所谓特区不特区,完全只是名义上玩意,既然这秦烈风喜欢搞这些东西,就由得他去,自己进入国家中枢体系的目的,已然达成。
达成意向的第二日,朝堂上如今的三巨头——秦铠、翁同龢、李中堂进行一次磋商,由于立宪的事务,翁同龢、李中堂都是外行,虽有所闻,却根本没有具体的概念,自然有秦铠来一手主导,他们两个只管提意见。
秦铠拿出来的是郑观应执笔,自己在进行修改的《宪政大纲三十条》,除了冠冕堂皇的还保留有大清皇帝的字样外,但是皇权已经被彻底架空,皇帝的所作所为都不得与内阁会议相抵触,内阁设总理大臣和内阁大臣,全权管理国家事务。
而在《宪政施行计划》中,秦铠提出在五年内在《宪政大纲三十条》的框架内完成都宪法的修订,同步制定《国会筹备案》、《地方议会筹备案》,同步改组政府,而在国会和地方议会还未能建立前,内阁由各省督抚推举,组成临时内阁主持国政。
对于秦铠这个建议,两个老家伙细细考虑后都是十分满意,这可有这极大的灵活性,很显然,按照这个《宪政施行计划》,临时内阁无疑就是现在堂上的这些大佬们划分势力范围的地方,这块大蛋糕,实在是太诱人了。
三巨头在划分蛋糕时,自然是各不相让,讨价还价之后,秦铠出让了看起来最诱人的内阁总理大臣的位置,他出手拿下了内阁大臣兼管兵部事务,负责旧军队裁撤和筹备新军,自己的首要目的是把满人从统治阶层上赶下来,这自然需要借助全体汉族官员的合力。
很显然,在这一共同目标面前,自己做到了这一点,满清朝堂上的每一个汉族官员,即便是像翁同龢、李中堂、张之洞这样的既得利益者,对于那些毫无能力却保持着国家最高权力的满清权贵深恶痛绝,现在,这一目的已经达成。
而自己的另外一个目的显然获得部分成功,旧式的军队,按照约定,淮军将被逐步裁撤,这个内阁总理大臣,看似风光无限的位置,其实在现在情况下,秦铠深知这可不啻于一个火山口,自己在《宪政施行计划》中提出的内容,那一项都是促动旧既得利益阶层的,而根据宪政大纲,内阁是施行选票制的,自己手头的资源,辅以合纵的方略,足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而翁同龢和李中堂两人原本就是死对头,现在都是一心要坐上这总理大臣的位置,原本最有可能的秦铠竟然放弃了,这让他们两个都有些意外,不过看到秦铠选择兼管兵部后,虽然也揣测到这秦烈风的想法,不过反而加剧了他们两个争夺总理大臣斗争。
结果,三巨头会议,除了让秦铠轻松拿到了他所希望的兵权和设立两广特区的承诺外,李中堂和翁同龢关于总理大臣的争夺却因为双方互不相让而陷入了僵局。
到了元宵节后,京师的政局这才正儿八经的热闹了起来,先是大批的粤军沿着运河开入京畿,这一切自然得到了李中堂的默许,秦铠的军队控制京师与八旗势力直接对抗,在他看来是最好的局面,自己只需坐山观虎斗……其实,更恰当的形容是看粤军这支老虎捕食八旗绵羊。
而他手下的幕僚则四处活动,开始和各省督抚在京师的代言人秘密沟通,当然,他也知道,翁同龢那边可也没闲着,双方都在紧锣密鼓的为那个宝座开始了拼命的摇旗呐喊。
秦铠拿到了自己所要的东西后,他第一时间就给周瑞东下达了接防京畿外围八旗军的任务,随着薛超派出的粤军三镇、五镇的到达,北京城的兵力已经十分充足,除了控制内城和皇城的军队外,秦铠手头机动的力量足有34个营17000人。
八旗军虽然战斗力不行,不过在京畿周围却已然有大量驻防,八旗驻防之兵,大体有四种:一种是畿辅驻防兵,就是部族直辖的八旗军,以及京内务府、理籓院所辖的郎卫、兵卫;一种是东三省驻防兵,现在东三省还是分属三位都统管辖;一种是各直省驻防兵,也就是所谓各地的旗人将军和旗城的兵马,这些早就糜烂崩坏,最有一种是新疆驻防兵,称之为籓部兵。
击溃城中的八旗军后,已经由陈冬在广渠门外收罗八旗散兵,收缴武器军械,到目前已经收拢了近万人,对于这些老爷兵,秦铠那是早给他们安排了出路,吃铁杆庄稼的日子已经结束了,自食其力,倒是有地方去的。
而另外一个重要的事情,他也在考虑之中了,既然实行新政后就要裁撤就军队,那建立新军的计划便刻不容缓了,要把这支军队牢牢抓住,秦铠他早有开始盘算起来。
现在,自己的眼光显然不能在局限于两广了,军官的培养需要时间,军队征召和训练依然需要时间,尤其是要训练一支有思想的军队……他立刻草拟了一份电报拍发回广州,让张简、蔡绍基推荐一批能干的教育人才。
既然自己已经准备在这北京城里扎下脚跟,兴办一座高等学府,无疑是积累人脉的最佳途径了,一会儿,欧阳庆从外面匆匆进来之时,就看到秦铠桌案上已经草拟了一份《北京军事大学筹办事宜》的稿子!(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