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今狄仁杰如是说,怕也是在借着推举陈敬之之机,向自己表露他的立场跟心声。
也同时在告诉自己,我狄仁杰只求忠于朝廷之事,忠于大唐江山,皇室宗亲之间的明争暗斗、朝堂官员之间的拉帮结派,我狄仁杰这辈子也不会参合。
“那么你认为呢?”李弘并不认为,面对狄仁杰的自我刨析,自己也得掏心掏肺的跟他真情流露。
身为上位者,能让你的手下永远看不透你心里在想什么,你在计划什么,是不是被人家的话所左右,则是第一要务。
更何况,是自己这个身为大唐的太子,如果因为狄仁杰这一番话,自己就赞同或是反对,只会使得狄仁杰更加理直气壮的坚持他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与自己的利益不相符。
而李弘的反应,像是也在狄仁杰的意料之中,只见狄仁杰说道:“殿下,如今我大唐的富庶、繁荣是贞观年间,还是前朝、大汉时都是前所未见、无法想象的。而如今,百姓的富庶带来的,便是官员的贪婪,一些官员,在不满足于官职的同时,也开始在向金钱方面靠拢,同样,我大唐十道诸州、诸县,怕是官员贪墨、吞并,与当地豪强权贵联合起来,发生如陈敬之大人身上的事情,不在少数。大理寺掌管律例,却不能……。”
“那不是还有御史台风言奏是,来监管、弹劾我大唐的地方以及京都的官员?”李弘琢磨着狄仁杰此番话的意思,继续反问道。
“臣以为,殿下应该在大理寺、御史台两衙署之外,再设置一所监察衙署,来监管百官才是。”狄仁杰沉声说道。
在他看来,如今大唐的职能衙署,已经无法满足现在对于大唐百官的震慑跟监察管理,只能是另设一衙署,来保证大唐官员,在大唐的日益繁荣的背景下,继续保持清廉的风骨。
而陈敬之,便是一位极佳的,掌管新监察衙署的人选。
李弘望着餐桌上的一双玉手,无意识的点着头,而后又摇摇头,此举让狄仁杰跟一直未曾说话的陈敬之,有些琢磨不透,殿下到底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呢?
大唐衙署如今看来,本身已经开始彰显臃肿,虽然新的问题出现,让各个衙署之间出现了监管缝隙,出现了灯下黑,其权利职责无法做到有效到位,但设立新的衙署,解决了眼前的问题后,以后再出现新问题怎么办?
难道就像是历史的走向一样,随着新的衙署出现,而后架空旧的衙署,就像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一样,随着时代的潮流,随着历史的变迁,终究被权臣与六部架空,至宋以后,变成了一个空壳子?
“治标不治本。”李弘敲着桌面说道。
在他看来,设置新衙署这是不可能的,机构的臃肿带来的便是办事效率的低下,跟官员之间的相互推诿。
但也不得不承认狄仁杰的眼光独到,看到了特别是监察百官的御史台的弊端,看到了御史台对京都官员的约束力,远远大过了对地方官员的约束力。
而这也是,大唐在历史后期,因为朝廷对地方监察的不力,以及节度使开始兼领监察御史一职后,导致了节度使最终变成了手握重权的地方军阀。
“那不知殿下可有良策?陈敬之在扬州被李敬业诬陷一事儿,可是給朝廷敲响了警钟,如果我们再不及时改正,以后怕是还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到时候总不能一直出兵镇压,或者是您亲自前往吧?”狄仁杰眉头渐显隐忧。
他自己把这一个问题没有禀奏陛下跟皇后,而是直接禀奏給太子殿下,便是当初看在了太子殿下雷厉风行的性格,以及对于这件事情的认知程度,要比陛下跟皇后透彻的原因上,才直接找到了太子殿下,但如今殿下模棱两可的态度,让他有一种所托非人的感觉。
“御史台大夫几品官阶?”李弘突然问狄仁杰道。
“从三品。”
“御史中丞几品?”
“从四品上。”
“各道御史几品?”
“正七品与正八品官。”狄仁杰不明白太子的意思,只能是随着做快问快答。
李弘笑了笑,看了一眼陈敬之,而后说道:“如果道御史乃正七品的官,他要想在官场站稳脚跟,得到升迁的机会,也就必须与其他官员搞好关系,那么自然与地方刺史、长吏的关系便就变得微妙起来了,是不是?”
“是。”狄仁杰点头回道。
“而且一个七品官的俸禄多少?参加一次地方刺史的宴会,怕是他一个月甚至三个月的俸禄,都回请不起一次地方刺史吧?”
“是。”
“提升官阶,打消他们升迁仕途的疑虑,加以高薪防贪,道御史由原来的正七品直接提拔为从四品上,道御史丞提为正五品上,御史大夫与六部尚书同阶为正三品,御史中丞为正四品上。如此一来,是否可行?”李弘语气变得凌厉起来,看着思索的陈敬之跟狄仁杰说道。
“这……。”狄仁杰一时之间,犹豫在了御史台的分工职能上,对于太子殿下这个胆大的设想,显然比他另立衙署的想法更有效率,中间省也去了太多太多的环节,只要旨意一下,便可立即执行、立即生效,对于地方官员,一下子就能起到立竿见影的威慑效果。
而在历史上,御史台被分为台院、殿院、察院,便是李弘的龙妈武媚所为,如今随着狄仁杰换成了向李弘禀奏,也自然而然的,这一改革,变成了李弘的改革。
随着官员品级的提升,相应的,沿袭前朝的职权便会被李弘拿走大半,永远也不会再出现,历史上监察御史身兼行政权、军事权、审判权的局面,而是变成了只有监察权与司法权两权,一个职责分明的机构。
一系列的改革,一下子把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衙署的权利,彻底的清晰划分开来,变成了三权分立、监管、监督的局面。
但李弘也很清楚,任何一个时代都一样,光明永远是伴随着黑暗同在,此起彼伏的存在着,永远也不会出现一个完全清廉的制度,所有好的制度,不过是恰巧对应了实时背景,完美的契合到了一起罢了。
而这便是考验皇权社会中,一个皇帝对于实时的观察是否敏锐,是否能够完全掌握、了解自己治下江山的一切,而后给出一个适合的制度。
坐在马车里的李弘,思绪依旧飘渺着,实时顺应着潮流的发展,因为自己的出现,大唐社会发展的诸多问题,比起历史的轨迹来,不过是提前了约二十年的时间罢了。
今日狄仁杰所言的这一切,不就是武媚当政后,在监察制度的完善中,拿出了一个毁誉参半的制度的环境吗?
御史台被武媚分为台院:执掌弹劾京都官员,参与大理寺、刑部以及皇帝交付的重大案件。又与门下省、中书省受理冤讼之案,形成了对于大理寺跟刑部的监管,也被人们称之为:小三司。
殿院:则是职权说小也小,说大也大,更像是对魏征的一个写照,没事儿可以看看百官在宫中上朝时的行为,或者是皇帝在上朝时,有无遵循各种礼制,专门与皇帝对着干的那伙人,职能弹劾上不受法律约束。
自然,殿院就像是太常寺等一样,跟东宫的太子殿下李弘,向来是谁看谁都不顺眼。
察院:便是职能最为广泛的一个御史台衙署,率监察御史、监察道御史监察天下十道,同时也监察司农寺、太府寺等皇家机构,尚书省以及尚书六部同样也是察院的重中之重,这两年因为李弘被封为尚书令后,倒是有所放松,毕竟,这本来就是皇家的,监管的话,太子或许便替代他们做了一部分职责。
而这些如果都是武媚在原有历史上的功绩,该会有多好呢!
但历史往往最是无情、公正,在记录一个君主的英明时,自然也不会放过你在掌控上,对于一些人的纵容。
酷吏由来已久,而提及武媚登基为帝,便不得不提起四大酷吏,来俊臣、索元礼等大名鼎鼎的,为唐王朝在后世留下不少酷刑的有名人物。
如此也足以看出,无论李弘如何改变历史,所有的随着时代变化、前进的问题,依然是还会接踵而至。
如果刚才席间按照狄仁杰的建议,结合着武媚登基后一系列的举措,那么李弘与狄仁杰如果想法不谋而合的话,便会出现:大唐不是朝堂之上出现酷吏,便是精卫可能效仿大明,出现锦衣卫的景象。
抖了身上突然涌出的冷汗,马车在丽正殿门口已经停下了足足一刻钟,小雪、夏至、半梅、寻兰,甚至就连白纯,都在门口等着李弘下车。
但马车里却是一点儿反应也没有,太子殿下像是呓怔了一样,坐在马车里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显得有些茫然、有些呆滞。
花孟与猎豹也同样站在马车两侧,却是不敢打扰,像是在想事情?还是在神游天际的太子殿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