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卷以后,还会有两卷加一个尾声,每一卷应该都比较短,和这一卷差不多篇幅或者更短一些。我以前说过,这个故事不会有多结局,但可以有多个结点。就是说,读到中间某一个结点,你如果认为意思已到,再往下不过是画蛇添足,就可以关上书把它当成结尾。
其实,这一卷的结尾也可以是当成整本书的结尾的。昨日情已逝,将来未可知……
下一卷的名字,我最初想取为“人生得意须尽欢”,现在更倾向于改叫“被改变的历史”。发生的背景回到国内。
关于美国这一卷,一定有人不太感兴趣,但如果有类似经历的应该会读到一些熟悉亲切的东西。关于美国的学习,工作,还有生活,要写的其实很多,但一来在这本书里这一卷算是个过渡,二来确实最近时间也很少,所以很多想写的也就略过去了。回头看,大学那一卷写的太长,占用了太多的时间。
大家的书评我都看,这其实是我写书最大的乐趣之一。我当然想看到有更多的人喜欢这本书,但无意要为了更多人喜欢刻意去迎合。在我看来,读者和作者需要的是缘分,都不需要硬扭着自己去迎合另一方。网络上写书只是个不同的载体,让更草根的大众都有机会把写的东西发出来。但不应该有个框框,在网上写的书就应该是如何如何,不能是怎样怎样。打个比方说,如果你听到有人说,你怎么胆敢在这条街上卖馒头,我们这里只准卖肉馅的包子,难道不是件很奇怪的事情吗?
说两句人物吧。
笔力所致,局限性是肯定的。但我写这些人,尽可能的真实些,不要太脸谱化。不要除了杀伐果断,就是全知全能人见人爱。有些人物确实有他们的原型。这本书算是女性至上主义,所以女角的个性节操显得更完美更可爱,大概是因为我在现实生活中的确遇到过这样可爱的女生。
倪裳是这样一个女生,她在很多人眼里是很强的,有些遥不可及,但她有脆弱的一面,也是一个相对比较传统的人,家庭观念很重,有很多自我道德规范的约束。在我长大那个年代,我觉得这样的女生更多一些。那是为什么我觉得那个年代从这个意义上更美好一些的原因。
吴茵是这样一个女生,她在很多人眼里是漂亮的,同样高傲难以触摸,但她有悲苦的一面,同样是比较传统的女生。这种传统,更多的表现在温柔和顺从,但也不缺乏执着和自我奋斗。也许是这种传统的温柔,让许多读者更喜欢她。
伍思宜是这样一个女生,她在很多人眼里是风风火火的,强悍的,甚至有些物质化的(购物狂),相对来说她有更富有的家庭,从来不忧心生活的条件。但她有温柔的一面,独立又会照顾人,心底的柔软其实不逊于前面两位。
林墨呢,也许迄今为止她更多的像是一个背景,或是一个串场人物。但她不是的。她更复杂一些,好像既有伍思宜的能干,有吴茵的体贴,也有倪裳的气质。但她最特别的一点,也许在于这是一个很豁达,有时候无所求的女生。她不是那种埋着头,咬着牙,一定要去做人上人,或者和别人攀比的那种女孩儿。她会停下脚步,静静欣赏路边的风景;她也会静下心,去湖边认真读一本闲书,或者在某个春光明媚的下午懒懒的睡上一觉。
生活真的更多是一个过程,是一场体验,是取决于你对人生的态度。你愿意快乐幸福,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日常的瞬间有很多幸福俯仰可得。
总的来说,我书中的女孩儿,都不是很物质化的,大概是因为我比较讨厌太物质化的女生。
关于江之寒,骂的人太多了,偶尔能见一个替他辩护的人。不是想替他辩护,不过我生活中遇到的人,道德或者行为能高尚于他的不过十中一二。呵呵,也许我遇到的“坏人”太多。
基本来说,这一卷之前江之寒还在我定义的“纯情”的年代(很多人已经吐了吧……)。如果你不能忍受他,下一卷大概得咬着牙看下去了。
很多人说,你的主线是什么?怎么这么散??我以前说过很多次,这本书是一本夹杂着曾经的白日梦,青春的回忆,和对朋友以及过往致敬的不伦不类的混杂体。按照我喜欢的某个作家的话,算是很“私人”的小说。所以,有些地方未免有些形散(大概神也散),那么还请多包涵。
当然,联系整本书的是主角所谓的“成长”,最开始是青春和奋斗,然后是迷惘和思考,再然后应该是痛楚和反省,最后算是救赎和重生。
其实,我很多想写的东西并不一定在主角上,或者在所谓的“高潮”里。譬如说,我想写的某些东西,在那些国企工人的挣扎,或是某一段和朋友的对话,或是那次树下的初遇,或者说那个遥遥看着舒兰的橙子,或者那个有些独立特行的老宫,或者那个大雪天里的独行,在那些无关紧要的配角或者似乎不起眼的背景情节或者抒情里。因为那些东西,其实至少更接近我自己的生活。
而江之寒和他的“发财路”,不过只是一个框架,在装盛作者想要卖的某些“私货”。如果你在那些“私货”里找不到一些共鸣,我想你是不会喜欢这本书的。对此,我很遗憾,但也无能为力。
我也说过很多次,这本书的主线,就是江之寒的成长。有人说,没见他成长,有人说他越来越烂。这不是蛮正常?成长不是一日一年完成的,而回头看,很多人长大的过程,难道敢说是道德完美的旅程?也许有时候是相反吧。
在下一卷里,你应该可以看到他的成长和改变,或者是来不及改变。对于江之寒,重来一次,绝对有更精彩更世俗上“辉煌”的人生。但每个人的解读不一样,这样的人生不一定就更幸福。
但最后的最后,我还是不能免俗,希望和你们一样,能看到他能真正认识人生的幸福和真谛所在,和相爱的人在一起。
以此,作为我们对青春的回忆。
请继续支持,非常感谢!
(如果你能帮忙到处宣传一下本书,我表示感谢。如果你能订阅,那么是对作者劳动的承认和尊重,虽然老实说我不以此为生。如果你至少能订阅一下第一章,我也许可以去申请一下有没有可能在结束之前有一次封推。对于这本书,我只有一个希望,就是有更多的人能够看到我写的这个东西。如果能有更多的人喜欢,那就再好不过了。)
最后一次提醒,今天下午一点qq聊天,欢迎参与。
www.。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