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孙儿不敢以肃王是皇亲为由,就对他横加包庇,为大明江山计,为生民百姓计,特此弹劾肃王。
然,孙儿毕竟是肃王的侄子,侄子弹劾叔父,本来就于礼不合,还请皇爷爷一并责罚孙儿,以堵塞天下悠悠之口。”
朱允炆说出这番话,还是下了很大的决心的,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爷爷有多么护犊子,也不是不知道自己弹劾自己的叔叔是违背朱元璋一概主张的亲亲之谊的。
但是,还是那句话,朱桂的做法不仅是越过了大明皇帝的底线,更是越过了他朱允炆的底线。
皇爷爷还在的时候,这些藩王就敢这么嚣张,连圣旨都敢伪造,一旦皇爷爷不在了,这些藩王还会把自己放在眼里吗?
他们还不得反了天了?
所以,朱允炆在昨天和自己的幕僚们商量的时候,就已经下定了决心,必须要趁这个机会,好好整治一下这些骄横不法的藩王们,让他们知道知道朝廷的威严,也知道知道大明太孙的威严。
而且,若是能趁这个机会削弱肃藩,那将来他登基之后,岂不是会少一個威胁?
所以,朱允炆这一次才会敢冒着老朱之大不韪来弹劾肃王。
况且,朱允炆敢这么硬气也不是没有资本的,他再怎么说,也是前太子的嫡长子,现在大明帝国的储君,地位无论如何也要比一个藩王要高。
老朱已经六十多岁了,谁都不知道他还能活几天,他肯定不会再废了自己重新培养一个储君了,因为时间上来不及。
再加上,这一次也不是自己先找茬,而是肃王做的太过分了,自己弹劾他,完全是站住了大义的,即便是皇帝也不能说什么。
朱元璋听完朱允炆这番话,心里不由得一阵嘀咕,他刀光剑影,明枪暗箭的混了一辈子,什么阵仗没有见过,早就练就了一副火眼金睛。
这件事的本质他一眼就看出来了,刚刚朱允炆说的那一番冠冕堂皇,大义凛然的话,肯定不是他自己想的,肯定是昨天晚上他东宫的那群先生们教他的。
看来允炆对自己的叔叔们成见是很深的啊,老子还没死呢,就想动手了。
不过,正如朱允炆之前所预料的那样,朱元璋虽然明明知道他心里的小九九,但也无可奈何,因为他已经老了,随时都有可能去世,没有时间再去培养一个新的储君了。
所以,即便是老朱心里不大乐意,但也不得不给朱允炆一个面子,来维护他储君的权威,于是便抬眼望了望宫门大殿外的天空,心里叹了一口气,面无表情地说道:“那依照你的意思,这件事该如何处理?”
朱允炆的谋士们早就替他想好了处置的对策,昨天晚上三人研究了大半宿说辞,确定这套说辞滴水不漏之后,才教给朱允炆,让他记了个滚瓜烂熟。
朱允炆略微思考了一下,整理了一下说辞,便缓缓地开口,道:“启禀皇爷爷。肃王是亲王,自然不能像一般的官员那样让刑部或者是锦衣卫处置。
故,孙儿建议,这件事该交由宗人府去办理。
请宗人府派人将肃王拿回京师进行调查。待调查清楚之后,再酌情定罪。”
朱元璋闻言心头不由得一跳,朱桂是亲王,宗人府是专门惩治犯罪的皇室子弟的,这事儿要是交给宗人府处理,基本上就算是向天下人宣布朱桂的罪名已经板上钉钉了。
朱桂就跑不了了。
可是,朱允炆说的一点毛病都没有,朱桂这次确实是犯了法,而且他也是亲王,让宗人府派人把他逮捕回来,有错吗?一点错误都没有。
就在朱元璋犯难的时候,却听见大臣当中有一人大声地说道:“启禀万岁,臣以为此计不妥。”
朱元璋眉毛一挑,顺着说话的声音望去,只见是徐达的儿子徐辉祖站了出来,向朱元璋深深地作了一揖说道。
好啊,大舅哥终于看不下去,来救自己的妹夫了。
朱元璋嘴角挂起了一丝难以察觉的笑意,摆出一副看大戏的姿态,洒了徐辉祖一眼,淡淡地说道:“魏国公有何话说?”
继任魏国公的徐辉祖又向朱元璋作了一揖,不卑不亢地缓缓说道:“臣以为太孙此议不妥。眼下,肃王在西北刚刚结束了几次大战,为我大明收复了不少疆土,可以说是有大功的。”
不想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却听见朱元璋开口打断他,道:“有功又怎么样?功是功,过是过,这是两码事,即便是咱的亲儿子也不能功过相抵,有功该赏,有过该罚,这是天经地义的。”
朱元璋这话是说给大堂之上所有的大臣们听的,自从胡惟庸案以来,他老朱杀的功臣还少吗?哪一个不是跟着他打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的,老朱都没有以此为借口宽恕他们。
若是今天以有过功劳为理由饶过了自己的儿子,那岂不是承认自己之前做错了,岂不是在打自己的脸吗?
所以,不等徐辉祖说完,老朱就开口表明了自己的立场,那就是功过不能相抵,不能打自己的脸,否则要是有人给胡惟庸蓝玉他们翻案怎么办?
徐辉祖听到老朱的话,稍稍愣了一下,不过他是绝顶聪明之人,一听就听出了老朱的意思,便不再在这个方向下功夫,转而换了一个方向,依旧是不急不缓地说道:“
皇上英明,功过自然不能相抵,但是此时是非常时期,西北诸藩刚刚平定,人心还不稳定,若是朝廷贸然派宗人府将肃王缉拿归案,那势必会引起西北之地的震动。
那些刚刚归附的番邦说不定就会生出异心,进而阴谋作乱,如此一来,我大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下来的土地就会出现动荡,于国家,于百姓都不是好事儿。”
此言一出,那些支持肃王的大臣勋贵们不由得眼前一亮,这个徐辉祖的脑子就是好使,不愧是徐达的儿子,找的这个理由可以说很有说服力。
不错,现在肃王刚刚把西北打下来,你就派宗人府把人家给抓起来,那让在西北奋战的将士们怎么想?让那些刚刚归附的番邦们怎么想。
自古以来,人心叵测,只要是个人就有称王称霸的野心,那些刚刚归附的番邦肯定也不全都是真心归附,也有不少人是被肃王的威力给压服的,一旦他们看到肃王被朝廷捉拿回京,没人能镇的住他们了,肯定就会按耐不住自己的野心,会搞出什么事情来还真的很难说。
见自己这边也有了说辞,那些想要保住朱桂的勋贵们便纷纷开始活动了,首先站出来的是武定侯郭英。
他的女儿许配给了朱桂的同母弟弟朱橞,所以他也算是朱桂的长辈,这个时候也该站出来说几句话,便向朱元璋作了一揖,道:“启禀万岁。臣以为魏国公说的有道理。西北乃是蛮夷之地,不慕中原教化已经数百年矣。
自古以来,夷狄入中华则中华之,中华入夷狄则夷狄之。西北之地长期以来处在夷狄的统治之下,早就对我中原王朝没有了认同之心。
现在,肃王刚刚以武力平定了西北诸藩,想必他们当中还有不服气和不甘心的人,只慑于肃王的威名不敢造次。
若是朝廷贸然将肃王缉拿回京,那势必会引起肃藩的军心不稳,那些心怀不轨之徒也必然会蠢蠢欲动,导致西北边疆的不稳。还望陛下三思。”
此时,开国公常升也坐不住了,他本来是常遇春的次子,按照道理说开国公的职位是轮不着他的,但是由于常茂犯了事儿,不得不假死脱身,所以这空出来的开国公的爵位自然就落到了他的头上。
这还真是人在家中坐,爵位天上来。
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常升和常茂的关系还是比较好的,他也知道朱桂帮了他们常家很多,为了保住常茂,连欺君的罪名都扛了,而且根据诗剑传回来的消息,常茂在西北过的很不错,又开始领兵作战,建功立业了。
只要是长良心的人都看的出来,朱桂对常家真的很够意思,不够意思了。
而现在,朱桂落了难,他要是不站出来说两句,那还是个人吗?良心上还能过得去吗?
于是,常升也站出班来,向朱元璋作了一揖,接着郭英的话说道:“启奏陛下,臣附议。自陛下率领群雄起义,提三尺剑扫平四海,我大明已经混一海宇,其盛世不下当年强汉盛唐。
只不过,与汉唐比起来,我大明仍有不足之处,那就是至今未有控制西域。
而肃王就藩以来,一直在经营西域,替皇上完成没有完成的事业,如今刚刚取得了一些成就。朝廷便把他抓回来问罪,岂不是前功尽弃?
还请皇上为了我大明能够真正的超过汉唐,为了西北边疆的将士和百姓,三思啊。”
“请皇上三思。”此时,一开始站出来的魏国公徐辉祖和武定侯郭英也一齐向朱元璋作了一揖,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