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井和水井有何区别,胥先生?”太子首先开口。
“其实认真来说,咱们封国还是有许多井的,但这些井都是祖先造出来的,我们再想去扩井,会发现很难,是因为我们用的方法不对。而且即使我们凿井取水,但是对于缓解旱灾也是寥寥,但如果我们能够研究出我在书上看的土龙井,也就是土井和水渠相连一起,这样就可以引水灌溉,从根源缓解旱灾”胥白眉认真解释道。
“如果这土龙井真的能够修建好,那真的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太子语气里是掩饰不住的欢喜。
看着如此忧国忧民把百姓放在第一位的太子,旭白眉这才觉得这辈子没有跟错人。
“是啊,但我们现在先要研究这土井的地理位置。”胥白眉沉思道。
“先生,我这几年走南闯北,对地理方位还是相对来说比较熟悉,您可以先说说具体要求,这一块儿可以交由我负责。”常逸仙说道。
“这种土龙井他需要土井,水渠和蓄水池这几部分组成,所以首先我们要寻找水源充足的地方去挖土井,这个位置还要临近水渠,最后还要在附近选一处空旷之地,挖出一个蓄水池。这样连在一起才叫土龙井,像一条水龙一样。”胥白眉解答道。
“先生说的我好像明白了一些,我会按照先生的要求尽快寻找到合适的地理位置。”常逸仙揽下了这个重要步骤。
“先生,那我还是不明白水井和土井到底有什么区别,难土井是用土做的吗?”席悠还是不解,一旁的太子也点点头表示也很迷茫。
“可能刚才我没有与你们说清楚,水井之所以难凿,就是因为水井需要费很大的力气去找,去挖,去修建的,还需要用到石头,金属等,非常费财费力。而我们可以用一些常见的材料,比如说泥陶去修建,一来会方便很多,二来也比较节约成本,成功的概率比较大。这就是两者的区别,但最大的难题就是我刚才说的找到一个合适的地理位置。既然我们现在要大兴水井,那就更建议用土井了。否则修建水井的财力当今朝廷应当吃不消。”胥白眉叹了口气。
太子听此脸色骤变,是啊,一个国家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大,可能一个旱灾一个水涝就能掏空国库,他总以为封国国泰民安,实力雄厚,但如果一直止步不前,靠天吃饭也是不行的,他们必须要利用他们的智慧去与老天爷周旋,去捍卫自己的国家。
“胥先生您说得对,那我们就先从土井开始,成本低一些却依旧能够解决问题的,这就够了。如果在泰安郡能够试验成功,那我想让封国全国大肆推行。”太子突然忧国忧民起来。
“胥先生,那我们其他人还需要做什么嘛。”席悠也想尽份力。
“我们还需要许多有能力的工人,这些工人需要到民间去寻找。”胥白眉皱起眉头。
“这事包在我身上了,我整天爱在街上转悠,总能打听到消息,放心吧,一定给你们找来些人才!”温风拍着胸脯。
“我呢我呢?”太子迫不及待。
“太子殿下有更重要的任务,您现在需要带领我们去泰安郡,然后找到当地的郡守,告知百姓这件事情,凿井引渠是一件鼓舞民心的事情,相信他们会做愿意做的,而且还能收获民心”胥白眉微笑说道。
“好的,我这就去办,我去收拾行李,你们在此慢慢商议。”
“看来你们都分配好任务了,那我就只好出财力了。”席悠捂嘴偷笑。
就这样,一行人商议完毕,各自回了各自的府邸收拾行李。他们决定今晚就出发去泰安郡,太子并没有把具体的情况向皇上汇报,因为他怕如果做不成皇上会大失所望。
此行最差的目的也要修建好土井,如果凿井引渠的事情一时半会儿做不成,太子决定慢慢做,他有信心。
路上,胥白眉又认真的讲了一下这种土龙井的好处。
土龙井的“井”,不是单独的井,而是与渠道沟通的“联井”,每十丈挖一口,围成一个圈,中间修建蓄水池,皆埋藏在地下,可以免于被风沙湮没的危险,水分也不会蒸发,一条土龙井,根据城池需求,可以是几里地,也可以是十几里地。而土井可以挖几十口,也可以几百口,最重要的是它不仅可以用于百姓平时饮水,也可以用作引渠灌溉田地。基本上是从源头上缓解了旱灾,只要不是百年一遇的大旱就可以安然渡过。
席悠听此不仅感叹古人的智慧,其实很多杂书上有很多流传下来的土知识和技巧,平时她和常逸仙不喜看书就不知晓这些,而太子一般看的都是治理国事的书,也不看这些杂书野谈,故而显得死板。而胥先生就是因为读书多才变得博学多论,一行人对胥先生更加敬佩。
来到泰安郡,一行人自然是住在席府。
席景言早在门口已经等待多时,他其实忙完手头的事情,准备赶向京城,待女儿说要来泰安郡办事,他自然是欢喜的。
下了马车,席悠就匆匆扑到席景言怀里,许久不见爹爹,她对爹爹也甚是想念。
“席伯父好。”常逸仙缓缓行礼。
“贤侄,哦,不。乖女婿,这次回来咱们要在泰安郡住几天呀。”席井言笑的合不拢嘴儿。
自己的乖女儿已经答应了和长一些尽快完婚,她已然把长一些当成了自己的乘龙快婿。
“席伯父您好,我是齐公子。”齐钰也装模作样行了个礼。
“伯父,这是太子殿下,他同您开玩笑的,太子殿下您这般对我岳丈大人行李,我岳丈大人可受不起啊。”常逸仙赶紧引荐。
“哎呦,老夫参见太子殿下,您这样让老夫真的是承受不起啊。”席景言吓得赶紧推开席悠,欲要给太子下跪。
“太子殿下,您干吗捉弄我爹爹,讨厌。”席悠娇嗔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