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章
汇报完毕,每人都面临着小皇帝的一两个问题。
要么就是文你三年间兴修了多少水利?
要么就是农税多少,商税多少?三年间是增长还是减少,增长率和减少率如何计算的?
未来三年,你对所管理的县、府、省、有什么规划?达到什么目标等等!
这时代的父母官哪会统计学呀?他们一大半都当着太平官呢。
治下没大的动乱,税银不拖欠,在以往就能评个中上,至于那些烦人的数据,请师爷是干什么的?
小皇帝当场就暴怒了,延安府的水利沟渠居然十七年没有维修过?更别说开挖新建了?要没有水旱灾害,那都是老天不开眼,你们太懒了嘛!
四川某地县令为官三载,一次春耕仪式都没有举行过,下面多少乡镇数目都喏喏的说不出来,还辩称是无为而治。
妈蛋,无为而治,朕要你这个县令干什么?
叙职连续进行了七天,两千多人中,当场丢掉乌纱帽的就有247个,记大过留职察看的达到八百多人。
可也有表现好的,比如当时的辽东总督王阳明,天津知府杨廷和,顺天知府海瑞、九原知府刘士元等十几个人。
看看人家在任上干了多少实事?一个个的,脸都晒黑了,海青天穿的衣服都打了好几个补丁,这才是好官呐!
所谓人比人,气死人!
不但小皇帝雷霆大怒,内阁和六部的官员都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他们无疑是这时代的人尖子,都是能办事儿的,可下面的盖子真的捂不住。
谈不上腐败,腐败的都在三年时间里,被惩治的差不多了,可吏治无为的确是不争的事实。
这帮庸官、懒官全部上了大明时报,锦衣卫调查的详细情报都附录在后面,好几天的版面都登不下。
一个文官,名声臭大街了还怎么当得下去?短短一个月里,又有三百多人主动辞职回家养老。
还好翰林院、六部的预备人才跟得上,要不朝廷都不够派的!
“陛下,臣建议今年的春闱,新增算学、地理、农学,身体素质四大项考核!”
吏部尚书闻玄歌而知雅意,他自己也明白,三年后,要是那帮下官再不合格,他这个尚书也干不下去了!
“不过微臣建议扩大会试录取人数,要不然,行政改制之后,吏部将无官可派!”
其实大明并非没有人才,每三年一次乡试就能出来一千余举人,举人当县令或者二把手的也不是没有。
只不过很多举人考过几次,名落孙山之后,年纪一大就心灰意冷了。
整个大明,还有多少活着的举人?两万人总是有的。
有明一朝,在册的举人超过十万人,二百多年间,上亿的人口,才录取这么点人数,其实科举考试挺残酷的。
难道在野的两万余举人中,找不到一批真才实学之辈?既然新的行政改革马上开始,扩大了一半的省、府、县,这乡试过关的举人又会增加不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