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逸程跟沈侍郎要报表跟各部稽核版籍、赋役征收征、统计单时,没想到他竟然一问三不知,都交给下面度支主事二人去做了。
人家度支主事他们也有自己的工作要做的呀!
“嗯?这些工作应派你沈大人核实呀?”江逸程奇怪地问道。
“江大人您刚来,有所不知,这些以前都是周侍郎跟章主事他们去做的。”
刚刚举步跨进门槛的年历花甲的章主事,脚步一滞,嘴角瘪了瘪,心中腹诽着:沈大人呐!下官手中捧着的都是您该做的事······
江逸程不由好笑这问道:“那本官问沈侍郎,你负责做什么事呢?”
“下官嘛,下官当然负责把他们做的报表呈上来给大人您核实呀!”
这沈侍郎抬眸看江逸程的脸色,心中暗讨:这么明白的事还要来问我?
哎!
也难怪,江大人新来咋到,对衙门里的事还不熟悉,本官肚量大,不计较他的态度······
江逸程腹诽道:合着户部这么多年来养了个闲人还是个侍郎大人?
“啧啧······”
江逸程两世以来第一次遇到这么奇葩懒惰的同僚······
以前的尚书大人能容忍沈侍郎的不作为,不等于江逸程也能容忍。
他打定主意立即就写折子上奏朝廷要求把沈侍郎调离户部。
小锦自从娘来了以后,她难隔几日不去看他们,这日,她从爹娘的宅子出来后,去买了些吃食,顺道再去看那紧挨着离娘家宅子不远的卖铺子给她的杨家老俩口。
小锦一进院子,服伺老俩口子的张婆子一见她就要出声打招呼行礼,小锦见见那老夫妻俩正在院子里的躺椅上晒太阳唠嗑呢。
忙用手势阻止了她,刘嬷嬷把手上的食盒递给了张婆子手里,转身跟帅弟一起站门外去等候。
小锦放轻脚步走了过去。
近前一看,老俩口精神状态看样子还不错。
另外服伺他们老俩口的王婆子也在离他们不远处井旁洗着衣服。
这一看就很有烟火气,一幅岁月静好的画卷。
小锦心中打算有时间把他们画啦下来,只是把老俩口打嗑睡换成喝茶聊天。
她一看院子里跟前几日来时打扫的一样干净。
老人嘛,本就浅眠,这打嗑睡更是如此。
杨老爹首先睁开眼眸,睁眼一瞧:“呀!是尚书夫人!”
他一出声音,同时惊醒了睡在身旁躺椅上的杨大娘。
“大叔,大娘!”小锦见他们老俩口醒了,亲切且温柔的唤道。
“诶!是江夫人来了?快,快快请坐!”那老妇人赶紧从躺椅上站起身,眉花眼笑地招呼小锦坐下。
“您二老就不要客气的叫我江夫人,就喊我小锦就行了。”
“呃?这哪行呀?您可是尚书夫人,没让俺老俩口磕头见礼以经算失礼节了!”
“叫我小锦,亲和。”小锦笑着重复一遍。
“那哪成呢?您能来看老朽已经是天大的情份!咱们老俩口又怎能尊卑不分?”
“大叔,小锦可是把您二老当作自家亲人看待的,您二老可别跟我生分哦。”
小锦在心里是真的把这二位无依无靠的老人,当作自家长辈来对待的。
她还跟江逸程商量过,要是二位老人的儿子一直没回来,二位老人的身后事就他们来打理。
“好好,就听江夫人的话,哦,不,是小锦的话吧。”老太太乐呵呵的拉着小锦的手说道。
他们虽说在京城待了一辈子,却从没跟这么大的官夫人打过交道,更谈不上还享受她的照顾,时常来探望他们!
想想也是,他们就开了个小铺子,又不是开的胭脂花粉首饰铺和成衣铺子。
京城里的贵夫人也不可能前去他们的铺子买东西的,要买那都是下人去买。
他们怎可能会跟官家夫人打交道呢?
这一来二去吗,时间长了······
杨家老俩口把纪小锦真当成了自家闺女般的亲和,比自家亲生闺女还要亲!他们家闺女外嫁四五年了也没见她来望一眼自家老爹老娘!
还是尚书夫人更亲呀!
岁月如梭,转眼间江逸程跟纪小锦来到古代都三年了。
在这三年中,江一程的宅子也比原来的宅子大了一半,也就是说多了一进院落。
江逸程买下隔壁六品小京官的宅子,这小京官由于要外放,举家外迁。
卖了宅子拿银子好上路,别看他只是个小京官,三妻四妾是一个都不少,显然宅子也不会小的。
他们把隔壁的宅子买回来后,江逸程请人重新设计,也没怎么大改,只是把刚买来的宅子里妾室通房住着的小院子全都拆除,重新砌成整洁宽敞的大院子。
再把两家的后花圆给打通,重新布置一番,后花园也大了有一倍多。
里面的池塘的水道也有两里路,小锦还买来两只小乌篷船,等江逸程闲暇时就会拉着他去划船游玩,日子过得很是舒坦。
这天,江逸程沫休,正是秋夏交替的好时光,凉风习习。
江逸程摇桨,小船行到荷塘正中间,江逸程放小手中的浆,坐在船头上,任小船在水上荷叶旁漂荡。
小锦小手伸到水中摘下一片荷叶遮住额头,躺下身子,悠闲地把头枕在江逸程大腿上。
一幅岁月静好的画卷······
“嘻嘻!相公,日子照这样过下去,咱们俩人怕是能活两百岁!”
纪小锦懒洋洋地眯着眼,声音侬软清甜。
“呵呵!想得美!”
江逸程把手中的莲蓬剥去皮递到她嘴里,抿唇笑着她的异想天开。
“唔,你想呀,咱们每日吃的食物是无污染,纯绿色产品。既没燥音污染,环境又好,心情愉悦。怎么就不能‘我还能再活五百年?’”
“哈哈!”小锦想起来那句歌词不由得粗着嗓子哼起来,把自己给逗笑起来?
“呃?逸程哥,你说古代空气清鲜,食物纯天然,怎么人反而寿命短的呢?”
小锦想起这句古语云:“人到七十古来稀”这句话来。
。